
曾经多次和朋友们聊起读过的名家诗词,对我最深切的启示有两条:一是多记诵,广积粮。俗话说,无土打不起墙,有多少土,就垒多高的墙。没有深厚的古诗文积淀,想写好旧体诗是一句空话。即便你写得合辙押韵散户配资股票,也只是一杯寡淡的白开水。二是勤动笔,多修改。“广积粮”是输入,为自己积累本钱;多动笔是输出,实现由素养到创作的转化和提升。
很多人都懂得多动手、多写作是提高创作水平的不二法门,孜孜不倦致力于创作实践,但却对“多修改”认识不深。我的感觉是,在修改上下功夫提高最快,好诗词几乎全是改出来的。杜甫的“为人性僻耽佳句,语不惊人死不休”,生动地诠释了他对作品质量的执着追求。但“语要惊人”,吟出佳句,不能指望七步成吟的速成,不能迷信倚马可待的捷才。只有沉潜下来,反复修改。
贾岛的“独行潭底影,数息树边身”,为什么会有“一吟双泪流”的巨大感染力?因为“两句三年得”,他用尽了心血,下足了功夫。清代大才子袁枚说得更加直白,“一诗千改始心安”,“头未梳成不许看”,轻易不会把自己不满意的诗稿展示给别人。写成一首诗要修改推敲和润色千百遍,固然是夸张的说法,但十遍二十遍的修改不算苛求。就像一个美女梳妆打扮一样,云髻高挽,薄施粉黛,像模像样,再把自己最优雅的形象展示于人。
展开剩余60%有不少爱好者曲不离口,朝夕吟诵,古诗文积累得很不少,也写得相当勤奋,但他觉得还没有达到或出现预期的状态,恐怕就应该考虑“改写”的功夫是不是没有下足。
诗词创作中都知道的斟酌、推敲和润色,实质上更多的是指修改的过程和方式,“吟安一个字,捻断数茎须”,唐代诗人卢延让的苦吟就体现在这个阶段。诗词创作过程中的修改,其本质是不断翻捡自己的储备仓库,从中挑选出最合适的词语安放到相应位置。翻捡的次数越多,你对自己的家底越清楚,能够及时有效地倒腾库存,晾晾晒晒,随时派上用场。不然有的长期堆存在角落里发霉变质,你永远想不到它,用不着它,岂不枉费了当初的记诵之功?
五十多年前,我在生产队劳动。连续几年响应上级号召,大搞深翻土地。摆开浩浩荡荡的阵势,翻地深度达二尺之多。我不解地问:庄稼的根须扎不了这么深,费这劲干什么?农业技术员解释说,翻得越深,翻得越勤,活土层就越厚,有利于须根深植,充分汲取营养。
反复修改的作用大体与此相类,疏松创作的活土层,避免地表板结,可以让自己拥有的各种素养充分涌流。
有的朋友说现在有AI写作,比你的库存储备丰富多了,根本用不着这么费劲儿,写出的有可能还是精品。我不苟同这样的观点。先不说AI写出来的算不算精品,首先要明白AI只是个“福利院”。你在AI上写成的诗文,如同你从这里领养的孩子,没有自己的基因,不算自己的骨血。偶尔体验一下,未尝不可,长期依赖成瘾,恐非正道,还会把自己的天资和已经练就的能力彻底荒废。如果想真正体验诗词创作的内在魅力,这种做法很划不来的。
作者简介:张丙辰,笔名阿丙,教授,中国作家协会会员,中华诗词学会会员。《河南思客》首席作家,连续六年以上获得“河南思客优秀签约作家”荣誉称号。
作者 张丙辰 授权河南思客独家刊发
思客出品,版权所有,侵权必究
微信/百度/博客/搜狐号:河南思客
投稿:2560410387@qq.com
出品:河南思客编辑部
原则:原创、近作、首发、独家、深度
初心:思想散户配资股票,影响人生;文字,抚摸心灵
发布于:河南省启泰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